中心思想:基督徒之间发生冲突,不要回避,而要寻求神的旨意来解决问题、巩固关系,即便必须分道扬镳,也相信神的恩典会带来结果。
1. 良好解决办法的果效
2. 同工关系破裂的痛苦
3. 相信结果中自有神有恩典
一位基督徒曾在 X(原名 Twitter)上提问:“你在你教会里见过什么样的冲突?”
有两个人回答,教会早茶应该喝哪种速溶咖啡。
一些人想要便宜的牌子,一些人则想要有名的牌子。
有些人甚至因为意见不统一而离开了教会。
还有一个热门话题容易在教会引起冲突,那就是牧师胡子的长度。
有人说牧师不应该留胡子,有人说牧师可以留一定长度的胡子。
在美国,这可是个大问题,有些教会——往往不是以有益的方式——引用圣经,来说明牧师是否可以留胡子。
我曾经试着留过一次胡子,我家人和另一位牧师都跟我说再也别这么干了,不是因为圣经的原因,而是因为颜的原因。
我觉着胡子这个东西于我,长了短了都不好。
教会因为速溶咖啡和牧师留胡子等问题而分裂,我们现在可能会觉得奇怪。
而历史上,教会因大大小小的问题发生冲突已近两千年。
但基督徒难道不应该彼此相爱吗?
我们不是应该和善、友好吗?
如果是这样,为什么教会还会有冲突呢?
如果你有圣经,请和我一起翻开使徒行传第 15 章,从第 30 节开始。
在那里,我们将看到教会是如何面对大规模和个人层面的冲突的。
我们将看到三件事:
1. 良好解决办法的果效
2. 同工关系破裂的痛苦
3. 相信结果中自有神有恩典
在我们研读之前,让我们先祷告:"天父,我们感谢你赐给我们圣经里的话语。求你借着你的圣灵,帮助我们聆听、思考,并决心按照你话语的真理生活,使我们可以荣耀与你和圣灵一同掌权的耶稣,他是独一的神,直到永永远远,阿门。
1. 良好解决办法的果效
上周,我们在看使徒行传第 15 章的开头,我们看到了一种有可能导致教会重大分裂的教导形式。
你看,犹大教会的一些犹太人说,除非一个人行了割礼,否则就不能得救。
然而,保罗和巴拿巴与他们发生了非常严重的争论,并将此事提交给耶路撒冷的教会领袖。
该会议史称“耶路撒冷会议”。
在讨论中,使徒彼得指出,神本身并不区分犹太信徒和外邦人(非犹太人)信徒。
使徒保罗和巴拿巴在他们的第一次传教之旅中刚刚在外邦人中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丰硕成果。
最后,雅各站了出来,以经文作为回应,劝诫耶路撒冷公会不要再为难外邦人,而是要鼓励新的外邦信徒 "禁戒偶像的污秽和奸淫,并勒死的牲畜和血"。(使徒行传 15:20)
他们这样要求外邦人信徒,是为了让他们公开知道,尽管他们不是犹太人,他们与其他外邦人也不一样。
与犹太信徒一样,外邦人信徒也从罪和死亡中得救,被呼召因着主耶稣过圣洁的生活。
耶路撒冷会议差派保罗同巴拿巴,被称为巴撒巴的犹大同西拉,将他们的决议书带到安提阿。
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读的经文,从第 30 节开始:
他们既奉了差遣,就下安提阿去,聚集众人,交付书信。 众人念了,因为信上安慰的话就欢喜了。(使徒行传 15:30-31)
第 15 章中的混乱和冲突已经和解,这支从耶路撒冷新来的队伍,不仅带来了问题得到解决的信息,还帮助安提阿人践行该解决方案。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我和教会托士、堂会议会花了很多时间,与新州校园基础设施部一起研究,如何在学校重建期间开展合作。
我们开会,起草计划,修改计划,起草协议,又修改协议。
几周前,文件完成签署,现在我们将看到所达成协议将会带来的影响。
我们将看到,纸面上的决议正在变成现实!
随着进度发展肯定还会有调整,但能看到一切终于开始实现,我们感到非常兴奋!
耶路撒冷公会就外邦人信徒的问题进行了辩论,并达成了一项解决方案。
他们甚至写了一封信,把他们的结论告知安提阿的外邦弟兄姐妹。
外邦基督徒听到这个消息后欢欣鼓舞,但这仅仅是个开始。
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基督徒,都必须积极践行该方案。
冲突的起因是关于外邦基督徒是否是真正的基督徒。
作为解决方案的一部分,他们派遣了一批弟兄亲自传达了辩论的结论:外邦人基督徒是真正的基督徒,并不是二等基督徒。
这群基督徒弟兄鼓励并坚固了安提阿的弟兄姐妹。
作为基督徒,无论是犹太人还是外邦人,他们都需要来自更成熟的基督徒的鼓励和坚固,从而继续信靠耶稣,继续跟随耶稣。
他们不只是象征性地说了几句鼓励的话,而是花时间与他们同在,很可能是相当长的时间。
因为来自犹大的犹太人教师,称必须成为犹太人才能得救,这令安提阿教会内部发生了冲突。
耶路撒冷的教会得知后澄清说,不必成为犹太人你也能得救。
带来消息的使者们证实了彼得对耶路撒冷公会所说的话,即神并不区分犹太人和外邦人,而是因着信洁净了二者的心。也就是说,人得救,有且只有因着对耶稣的信心。
随后,安提阿教会平心静气地将这些使者送回。
安提阿的冲突得到了和平解决。 犹大和西拉平安地回到了耶路撒冷,而保罗和巴拿巴则留下来教导和宣讲主的道。
他们是一个人在教导和宣讲好消息吗? 不!他们是和许多人一起。
安提阿教会现在有了许多教师,他们与保罗和巴拿巴并肩成长,一同教导和宣讲主的话语。这是一番多么美好的成长图景!
现在想象一下,如若安提阿教会任由犹太教领袖教导说,你必须得是犹太人才能得救,
想象一下,他们姑息这样的教导,因为他们想避免冲突、保持教会的和平,
其理由并不难想到:
“哦,这是一个教义问题。为了我们教会的平安团结,还是不要惹麻烦了 。”
"你看,每个人从圣经里得出的道理都不一样。我们凭什么说他们错了?"
他们本可以躲避内部冲突和耶路撒冷公会的争论,致使神至高的福音信息遭到可怖的妥协。
如果他们迁就这种教导发生,他们就是在把神恩典的福音歪曲成一种仅推崇好结果的宗教。
如果他们回避冲突,教会和福音会被严重地损害。
如果没有耶路撒冷会议上严实的讨论和激烈的辩论,基督徒的世界将会更加贫穷。
各位,作为基督徒,我们理应爱每一个人,包括我们的敌人。罗马书12:18-19 告诉我们:
若是能行,总要尽力与众人和睦。 亲爱的弟兄,不要自己申冤,宁可让步,听凭主怒;因为经上记着:“主说:申冤在我,我必报应。
我们要彼此相爱,就像基督爱我们一样。
正因为我们彼此相爱,所以我们必须用爱说出神的真理。
如果冲突意味着对神话语的妥协,我们就不能逃避冲突。
我们可能会认为,避免与神的话语发生冲突是爱的表现,但其实不然。
神话语的真理揭示了神之爱的美好,正如他的儿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所展现的那样。
只有从遵守、教导神的话语中,认识并彰显神的独生子、神所爱的那一位,我们的爱才是真爱。
当基督徒带着尊重进入冲突,心存谦卑寻求神的旨意,我们就会看到基督徒之间真正的爱和纯正的合一。
关于外邦人得救问题的冲突和困惑,最终成就了一项解决方案的诞生,而这项解决方案又回过头来,鼓励、坚固和喜乐了安提阿教会。
当纯正、谦卑的基督徒,在神的教导上发生冲突时,切切不要逃避。
请勇敢地参与这项热烈的、以基督为中心的讨论,一同让神教导我们。
我之所以喜欢 KOG 成长小组和基督徒生活学校,是因为我们可以在一起引发健康的、敬虔的冲突。
我说的不是那些故意制造分裂的人,他们要么认为自己更聪明,要么觉得自己另辟蹊径是帮了小组的忙。
这才不聪明,而且经常浪费宝贵的研经时间。
相反,我指的是那些真正想思考圣经的内容、想把圣经讨论推远、推深的人。
这些人想确保我们没有花太多时间谈论神的爱,而忽略了他公义的愤怒。
这些人不甘于在没有探索整段经文的全部含义前,得出不求甚解的答案。
有这些良性的、属神的冲突存在,小组变得生机勃勃,我们的信仰也因此强健。
基督徒之间不要回避冲突,而要寻求神的旨意,追求以敬虔的方式解决问题,彼此坚固,彼此帮助,再多一点信靠耶稣。
2. 同工关系破裂的痛苦
尽管我们已经很努力了,但并不是所有的冲突都能像安提阿一样,得到漂亮而工整的解决。
请和我一起看第 36-38 节:
过了些日子,保罗对巴拿巴说:“我们可以回到从前宣传主道的各城,看望弟兄们景况如何。” 巴拿巴有意要带称呼马可的约翰同去,但保罗因为马可从前在旁非利亚离开他们,不和他们同去做工,就以为不可带他去。
巴拿巴想带着约翰马可一起回去拜访先前传教之旅中的各教会。
约翰马可是谁?
早些时候,巴拿巴和保罗完成了把外邦教会的救济品带给耶路撒冷教会的使命后,把约翰马可也一同带到了耶路撒冷。在他们开始第一次传教之旅时,马可约翰也和他们一起去了塞浦路斯。
然而,约翰马可并没有跟他们一起去帕弗再到彼西底的安提阿,而是回到了耶路撒冷。
当保罗发现巴拿巴想带上约翰马可时,保罗明确表示,他不想冒险带约翰马可一起去宣教。
然而,巴拿巴却坚持要带上他。
这致使保罗和巴拿巴之间的宣教同工关系出现严重裂痕。
我年轻的时候有一个英国乐队叫 "绿洲"颇为有名,有人听说过吗?
乐队的两位成员是加拉格尔兄弟,利亚姆和诺埃尔。
他们一起创作并演唱了英国近代摇滚史上曾最令人难忘的歌曲。
他们是兄弟,却经常互相掐架。
诺埃尔曾形容利亚姆是 "平生所见最暴躁的人没有之一",并补充说:"如同这个世界遍地是汤,(人人都用勺)就他举着个叉子。"
他们会在公共场合殴打对方。
如此恶劣,以至于诺埃尔在 2009 年退出了乐队。
现在,我并不是把保罗和巴纳巴斯比作加拉格尔兄弟,
虽然没说他们有打架,但气氛一度炸裂,双方僵持不下,二人之间的关系紧绷,到一个程度以至于他们决定分道扬镳。
他们之间的冲突是如何发展到这一步的呢?
让我们从巴拿巴说起。
巴拿巴这个名字的意思是 "劝慰之子",是使徒们给他起的绰号,因为他总能为别人打气、给他人带来鼓励(他真名约瑟)。
当扫罗成为基督徒时,除了巴拿巴,没有其他基督徒愿意接受扫罗为基督里的弟兄。 当巴拿巴看到安提阿教会不断发展壮大时,他首先想到的是扫罗,也就是后来的保罗。
巴拿巴给了许多基督徒巨大的鼓励,尤其是保罗。
诚然,约翰马可确实失败了,约翰马克不应该擅自弃二人而去。
然而,巴拿巴并没有遣散他,而是想再给他一次机会。
约翰马可不仅是基督里的弟兄,也是巴拿巴的表弟。
巴拿巴秉承他振奋他人的本性,希望在他们的第二次宣教旅行中带上约翰马可。
可是,保罗不同意巴拿巴的决定。
约翰马可曾经擅离职守地弃他们于不顾。要是他这回重蹈覆辙怎么办?
约翰马可擅自决定离去,正是反对事工的呼声即将高涨的时候;
保罗在路司得差点被石头打死,吕高尼人甚至以为他就是死了;
当时约翰马克又在哪里?这一次约翰马克就能顶得住炎潮吗?
最后,他们决定分道扬镳。 巴拿巴和马可将乘船前往塞浦路斯,而保罗和西拉将从陆路北上,穿过叙利亚和基利家。
如果我们看一下地图,似乎这两组人会重走第一次传教之旅,但方向相反。
巴拿巴和约翰马可将按照原来的路线航行到塞浦路斯,但保罗和西拉将从安提阿出发,穿过叙利亚和基利家,也许会回到特庇。
当然,特庇是保罗和巴拿巴第一次传教旅行的最后一站,之后他们将返回之前传道的城镇。
我们没有太多的细节,但我们知道的是,这两位忠心耿耿、爱主基督的基督徒,因为意见分歧而不得不各奔东西。
我知道,我们中有些人想站队巴拿巴,而另一些则想加入保罗阵营。
我们中的一些人可能将重点放在给人第二次机会,另一些人可能会说约翰马可不具备宣教所需的素质。
然而,圣经并没有告诉我们应该站哪个阵营,
圣经没有告诉我们,巴拿巴妇人之仁,保罗铁石心肠。
圣经没有告诉我们,应该注重个人还是使命。
它只是告诉我们,两个使徒分道扬镳,开始了两条不同的传教之旅。
各位,我们不喜欢教会中发生冲突的理由,此为其一。
冲突带来痛苦,有时甚至终结良好、稳固的福音同工关系。
与耶路撒冷会议不同的是,这里的分歧不是明确的教义分歧,而是个人分歧。
而且这个冲突并不是发生在两个头脑发热的年轻人之间,而是发生在两个身经百战、敬虔睿智,且仁爱有加的使徒之间。
如果冲突和重大分歧能在保罗和巴拿巴之间产生,那就也会在我们中间出现。
冲突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我们有限、有罪,我们仍在与罪和自身的局限作斗争。
尽管我们的立场可能有充分的圣经背书,但有时分手而行也不失为一条明智之策。
这在当时看来或许令人扼腕,但即便在福音同工关系中的因时而异,也是神慈爱而智慧的计划。
福音同工关系的结束往往出于愤怒或其他不敬虔的因素,但并非所有的同工关系都是如此告一段落的。
如今的英国,好多主教的决定与圣经的教导不一致。
因此,很多圣公会背景的教会必须做出决定:是继续还是解散?
如果选择坚持作为教会,说不定是还能在教派中有所作为;
如果因此解散教会,搞不好还能向更多人传福音,且不受到主教的干涉。
两条路上走的都是虔诚的好教会。
他们选择了不同的解法,但彼此仍是基督里的弟兄姊妹。
他们可能选择了不同的事工轨道,但他们仍然走在同一条路上,同一条道上;他们仍然在跟随耶稣。
各位,作为基督徒,我们不应该惊讶于冲突的存在,甚至不应惊讶于冲突可能终结福音同工关系。
在基督徒的生活中,在基督教会中,冲突和分歧是不可避免的。
然而,我们知道,尽管我们可能会因分歧和冲突而痛惜,但我们能够相信其结果中自有神有恩典。
3. 相信结果中自有神有恩典
安提阿教会对保罗巴拿巴福音同工关系的结束作何反应?
请看第 40 节的后半部分,"蒙弟兄们把他交于主的恩中"。
尽管在我们的英文翻译中,第 39 节末尾有一个句号,因此看起来安提阿教会只称赞了保罗和西拉,但第 39-40 节在原文中是一个长句。
因此,教会称赞保罗和西拉,以及巴拿巴和约翰马可,感谢神的恩典。
他们将两组传教士都托付给神的恩典,祈求神继续引领他们走上各自的道路。
这与大多数人应对冲突的方式大相径庭!
还记得哥林多教会发生的事情吗?
他们与不同的使徒结盟:有些人说他们属于保罗,有些人说他们属于亚波罗,云云。
相比之下,安提阿教会并没有偏袒任何一方。
相反,安提阿教会向主称赞了保罗和巴拿巴。
称赞一词的字面意思是 "交托"。
他们将这两位兄弟托付给神的恩典,并在祷告中将他们二人交托给主。
这是对各奔东西的敬虔之人的美好而敬虔的回应。
安提阿教会知道他们有美好而敬虔的理由,尽管他们可能不明白事情会如何发展,但他们还是把这两个人交托给了主。
他们知道,虽然他们现在分行其路,但他们仍然是基督里的弟兄。
在神的智慧中,他们的分手意味着现在有宣教团队从一个变成了两个。
更重要的是,尽管他们意见相左,方向不同,但他们并没有彼此记恨。
在哥林多前书第 9 章第 5-6 节中,保罗称巴拿巴为天国的同工。
在提摩太后书 4:11 中,保罗甚至在他最后的一封信中请求约翰马可的帮助。
保罗既然拒绝约翰马可与他在安提阿的传教旅行中同行,却为什么在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请求约翰马克的帮助呢?
我们不清楚原因,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他认为马可约翰终于准备好了。
也许保罗和巴拿巴都没有看错约翰马可。
保罗是对的,他认为约翰马可还不具备成为基督宣教士的素质,而巴拿巴也没错,他接纳约翰马可,并耐心地帮助他、修复他,使约翰马可最终成长为基督的宣教士。
如果没有保罗对约翰马可的尖锐言辞,约翰马可大约不会明白作为宣教士的责任和要求。
也许约翰马可被保罗的话所震撼,因此更愿意虚心地向巴拿巴学习,以便有一天他能做好准备,甚至对保罗有用。
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
作为教会,当虔诚、委身的基督徒出现分歧甚至分道扬镳时,有几件事我们可以一起做:
1. 将他们交托给神的恩典。不仅为你所倾向的那一方祷告,也为所有方向上的队伍祷告。将他们托付给神。
2. 不偏袒任何一方,尤其是当双方都有良好的、属神的理由做出决定时。
最伤人的事之一莫过于在没有听取双方意见的情况下偏袒一方。此举愚不可及,且冒犯上帝。
3.同时,也不要置之不理。
有人说,冲突就像打碎的玻璃:试图捡起碎片,就会受伤。
于是,我们把它扫到地毯下面,像躲避瘟疫一样躲避它。
我见过、也遇到过口若悬河的人,你问他们对冲突怎么看,他们即刻水尽河枯。
然而,冲突发生却放着假装看不见,并不会让冲突消失。
你总有一天要面对,尤其作为领袖。
4. 不要同时兼容第2点和第3点,一边说自己没有偏袒,一边暗地里积极站队、削弱另一方。这样做太可怕了。
5. 作为教会,求主帮助当事各方和整个教会都能警惕自己,避免苦毒和分裂。
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最终所侍奉的是主,我们必须把他的利益放在我们的利益之上。
无论我们做出什么决定,我们都必须继续宣扬主的话语,坚固他的教会,把人们从黑暗的领域带入他所爱的圣子的国度。
如果我们要成为一个活出神对他子民旨意的教会,那么我们的教会必须能够接得住各种不同类型的人。
无论在文化、语言、智力、社会地位、身体健康还是心理健康方面,欢迎与我们不同的人。
你真指望把所有不同类型的人放在一起,所有人都能完美地和谐相处吗?
你真指望我们能全然彼此忍耐、全然彼此相爱?
你真的怀有这样的指望吗?能!但不是现在。
当我们与每一位基督徒在天国耶稣的宝座前再聚时,我们将全然地彼此相爱,全无纷争。
但在那一天到来之前,冲突还会有的。
当你面临冲突,把冲突交托于主,把冲突的双方统统交托于主。
求平安的灵在我们心中运行,好叫我们不偏袒任何一方,而是彼此饶恕,不让冲突分裂我们,而是在基督里做工以求化解冲突。
神以他的智慧,也许会在今生解决冲突,正如他通过耶路撒冷会议所成就的,
或者,神也会以他的智慧等待,待到所有信徒都与他面对面的时候,在那里,每一滴眼泪都会被拭去,每一个痛苦都会被治愈,因为耶稣会亲自让一切焕然一新。
那么,为什么教会会有冲突呢?
因为我们是有限的罪人,一旦我们踏入一个完美的教会,教会就会因我们的存在而不再不完美。
作为不完美的罪人,我们给教会带来冲突和分歧。
因此,不要指望教会现在就完美无缺、没有冲突,毕竟我们没在天国。
即便在教会里,现在我们还是会面临分歧和冲突。
但是,我们决不能逃避它,也决不能任它毁坏我们在基督里彼此相爱的心。
当冲突出现时,让我们在祷告中寻求神的旨意,转向神。
求主帮助我们不要寻求自己的智慧,而是相信他帮助我们化解争端,并彼此坚固。
求主帮助我们,即使福音同工关系即将告一段落,也要继续信靠神。
各位,基督徒之间发生冲突,不要回避,而要寻求神的旨意来解决问题、巩固关系,即便必须分道扬镳,也相信神的恩典会带来结果。
本周有三个问题供我们思考。
1. 最近一次在基督徒之间发生的冲突,你是如何应对的?
2. 在冲突中,什么叫“火上浇油”,什么又叫“把炭火堆在他们头上(用真理的爱解决问题)”?
3. 回顾那次冲突,神是如何在冲突中、冲突后彰显恩典的?
各位,基督徒之间发生冲突,不要回避,而要寻求神的旨意来解决问题、巩固关系,即便必须分道扬镳,也相信神的恩典会带来结果。
让我们祷告:"父啊我们感谢你,即使我们是你的敌人,你却差遣你的儿子来拯救我们。天父,感谢你让我们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爱。当我们不像我们应该的那样爱你、不像我们应该的那样彼此相爱,请原谅我们。天父,当我们之间发生冲突时,请将你满有智慧和爱的灵赐给我们。让我们以正直和爱面对冲突,始终寻求你的旨意。借着你和平的灵,让我们彼此化解,彼此坚固。天父,我们祈求,尽管我们有软弱,但哪怕是正式福音同工关系走到尽头,请依然使用我们将你的话语带给世人。天父,我们将彼此和我们所有的事工都交托给你。无论当我们还在地上,还是已跑尽了该跑的路程,愿你救赎的信息继续被人听到,我们奉耶稣的名祷告,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