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员 Michael Wilson
引言
在约帕有一个犹太人。上帝拣选他向外邦人传讲祂的话语。但他遇到了一大难题,阻碍了这一目标的实现。于是,上帝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介入,让他做需要做的事情。这个犹太人随后去到外邦人那里,向他们传讲上帝的话语。他们悔改了。
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是因为在此之前,有一个人在死亡之地待了三天之后又复活了。在这个故事中,上帝明确地表明,祂愿意将祂的祝福倾注在悔改的外邦人和悔改的犹太人身上。这个犹太人是谁?
从我们刚刚读过的使徒行传第十章的经文中,我们很容易看出彼得显然符合这个描述。
啊,但你能想到另一个完全符合我描述的人吗?
是的,约拿。他和彼得一样,在约帕。上帝拣选他向外邦人传讲祂的话语。约拿因巨大的难题无法传道。上帝以戏剧性的方式介入,使约拿得以完成祂的使命。约拿前往尼尼微,向亚述人宣讲上帝的话语,他们悔改了。这一切也发生在一个人——约拿本人——从死亡的境界中被拯救。正如他自己所描述的那样,在被困在一个巨大的海洋生物体内长达三天之后。这个故事清楚地表明,上帝将祂的宽恕之福倾注在这些悔改的外邦人身上。
当我们读到彼得把福音带给哥尼流的故事时,请我们也记住约拿的故事好作对比。
让我们关注彼得的生命中需要经历什么,才能让福音传到外邦人那里。几年前,随着公共交通Opal系统的出现、人们开始使用智能手机买票进出收费闸门,我走到好士围车站,准备乘火车去市区。我站在一台自动售票机前,手里拿着2块8现金,准备买一张往返票。机器接收了2块70澳元,剩下一枚10分的硬币,但每次我把硬币放进投币口时,它就是不会正常掉下来——这个蠢的东西总是从找零槽里掉出来。你知道是什么滋味……
当然,处理这个问题的时间真是太长了——并且我身后就开始排起了长龙,等着前面那个傻瓜学会如何跟上现代科技。我看了三四遍,想看看这枚硬币是不是一枚真正的澳洲硬币。的确如此。这枚硬币真是太难搞了,不是吗?我又把它放了进去,这一次,10分的硬币也开始配合我了,机器终于接受了,我也拿到了票,赶上了火车。
有时候,我们的思维就像那台售票机一样,"一分钱都没掉下来"(冥顽不灵)。我们几乎就要搞懂了,但却未能正确理解真理。我们的头脑不愿接受最后一枚硬币。使徒行传第十章教导我们一个伟大的真理。可悲的是,对悉尼的许多基督徒来说,这个至关重要的真理并没有真正落实到位。悲惨的结果是,许多人错过了通往荣耀的列车。
探索真理
我们需要理解的这个伟大真理是什么?彼得也在问自己同样的问题。他刚刚经历了一次非同寻常的经历——确切地说,是一次残酷的经历。因为上帝向他展示了一个极其不寻常的异象——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动物被放在桌布上。约拿被一条大鱼吞了下去。相比之下,彼得却被要求吞下他难以下咽的食物。这段经文告诉我们,当这个异象出现时,彼得正处于饥饿之中。实际上,上帝是在对彼得说:“我看你饿了。好了,午餐来了。看看菜单。这些肉现在都符合犹太教规。所以,想吃什么就吃什么吧。” 请原谅我使用了双关语,彼得完全无法理解这个异象。在第17节,我们读到“彼得心里正在猜疑之间”。希腊语的表达比这更强烈:“彼得不明白这异象的含义。” “彼得心里困惑,不知所措。” 他努力想理解。但这就像他往售票机里塞了2块7,而机器却不肯收他最后的一毛钱一样。他知道这一切都与洁净与不洁净的问题有关。但他的头脑无法理解其中的联系。
圣灵为彼得建立了联系。就在彼得苦苦思索这异象含义的时候,三个陌生人来到了他所住的房子(第17节)。就在彼得沉思这异象的意义之时,圣灵对他说:“西门,有三个人来找你。起来,下去,不要迟疑,和他们一起去,因为是我差他们来的。”(19-20节)
上帝摇晃了一下机器,硬币落入到位,彼得带着那三个人,手里拿着票走了。因为现在彼得明白了。他知道,他所见的自助晚餐的异象和那三个人的到来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看到,这异象和这新的情况有着共同的元素:
两者都要求他重新思考他对洁净与不洁净的理解。我们必须达成完全共同的理解,而不是那种2块7的理解,这种理解让我们以及其他人仍然在等待答案。
把握真理
神在教导彼得什么?今天又在教导我们什么?彼得在第28节总结道,当他进入哥尼流的家时,他对聚集听他讲道的非犹太人说:“你们知道犹太人、和别国的人亲近来往、本是不合例的.但神已经指示我、无论甚么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洁净的。”
约拿绝对不想与尼尼微的亚述人有任何瓜葛,尤其是在他们向犹太人犯下种种暴行之后。约拿个人未能反映神对外邦人的怜悯和同情,这本身就是整个犹太民族的象征。彼得本人,作为一名犹太人,并不认为随意与外邦人交往是不对的。
神引导彼得明白,他“不可把任何人看作俗物或不洁净的”。请注意彼得没有说的是什么。彼得并不是说所有人都是洁净的。后来,彼得回顾了他在耶路撒冷公会前与哥尼流一家相处的时光(15章8-9节),“知道人心的神、也为他们作了见证.赐圣灵给他们、正如给我们一样。 又借着信洁净了他们的心、并不分他们我们。”
彼得明确指出,只有那些内心因信洁净的人,也就是那些根据第11节相信我们得救是靠主耶稣的恩典的人,才是洁净的,因此也是“得救的”。
如果你不是单单依靠耶稣的恩典,那么你就没有经历过这种洁净,仍然停留在你罪的污秽之中。当彼得说“神指示我,我不可把任何人看作俗物或不洁净的”时,他并不是在说“神指示我,世上所有的人都是洁净的”。正如我们从使徒行传15章看到的,他实际上是在说“神指示我,我不可仅仅因为某人不是犹太人就把他看作俗物或不洁净的”。
堵住真理
Woolies和Coles超市都有自助结账区。有些澳大利亚人宁愿在过道排队,接受人工收银台,即使这样会花更长时间。但在世界各地的许多城市,如果你想赶火车,你只能从售票机上取票。对于那些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只用一种做事方式的人来说,突然学习一种新的方式是很困难的。对于许多盎格鲁-凯尔特的新教徒来说,他们很难理解在多元文化社会中运行教会意味着什么。
此外,我们的许多少数族裔教会,除了少数例外,几乎只向本族裔的人传道。有时,就像约拿一样,教会成员会对当地其他种族或宗教群体怀有负面甚至敌对的想法。多年前,我在悉尼圣公会教区担任跨文化事工培训师时,记得在一个教会,许多成员公开表达了对搬到他们郊区的穆斯林的厌恶。即使感受没有那么极端,在许多基督徒看来,与和我们不同的人交往和服事他们,比学习使用新的售票机或电脑更为复杂。
“但神已经指示我、无论甚么人、都不可看作俗而不洁净的。”这对彼得来说并非自然而然。对我们来说,这也不是自然而然的。
上帝呼召彼得去做一件几乎与他所受的教导完全相反的事情。上帝命令他以对待自己同胞的方式对待一些非犹太人。为了帮助彼得接受这一点,上帝让他经历了一段非常不愉快的经历——一个异象,上帝告诉他要吃肉,而彼得从小就被教导要对肉感到厌恶。彼得曾经听过耶稣宣告所有食物都是洁净的,耶稣对众人说:“你们要听、也要明白。入口的不能污秽人、出口的乃能污秽人”(马太福音15章10-11节)尝到真理的滋味是一回事,消化真理又是另一回事。彼得当时还无法说出保罗后来所说的话:“我凭着主耶稣确知深信、凡物本来没有不洁净的。惟独人以为不洁净的、在他就不洁净了。”(罗马书14章14节)
几百年前,上帝吩咐以西结吃不洁净的食物——就是用人的粪便当作柴火,被烹制的食物——作为预兆(就像电影预告片一样),预示着上帝的子民将沦落到多么悲惨的境地(以西结书4章)。以西结抗议使用人类粪便(4章14节),这是可以理解的。上帝体谅以西结的顾虑,允许他用牛粪代替。我自己在巴基斯坦的村庄里,也吃过用牛粪和稻草混合的火烹制的食物。彼得的回答几乎和以西结一样。
以西结说:“主啊,我当然不可!我从来没有吃过任何不洁净或不洁之物。” 彼得震惊地发现,就像以西结一样,上帝无视他的反对意见,强迫他吃,尽管他内心充满了厌恶和憎恶!无论彼得从小被教导什么!无论他在情感和心理上多么难以遵从上帝的要求!他必须顺服上帝。
洁净与不洁净的食物问题引出了一个更为根本的问题,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约帕到凯撒利亚大约50公里。彼得和他的随行人员步行花了一天多的时间才到达那里。在凯撒利亚,有些人愿意聆听主耶稣的福音并相信祂。彼得从婴儿时期就被教导,这些人不是犹太人,所以他必须避开;如果他与这些人交往,他就会变得不洁净,他与上帝以及上帝子民的关系也会被破坏。想到要和这些未受割礼、不洁净的非犹太人同桌吃饭,吃他们提供的食物,他就无法忍受。从情感和心理上来说,彼得很难走出正常的人际关系圈,与非犹太人交往。
像彼得一样,除非是在工作或其他别无选择的情况下,我们通常不愿走出正常的人际关系圈,与来自其他种族和文化背景的人建立友谊,而其中一些人,比如哥尼流和他的家人,就渴望听到关于耶稣的事。一般来说,盎格鲁-凯尔特新教徒,以及许多来自其他文化的基督徒,都奉行等待别人来找我们的政策。在上帝推动彼得之前,耶路撒冷教会一直秉持着这样的理念:任何外邦人,非犹太人,想要成为基督徒,都必须首先来到我们这里,接受我们犹太人的基督徒生活方式。他们的男性必须受割礼,并且必须终生接受我们的律法,例如学习节食。我们也有同样的心态。我们等待其他种族背景的人来参加我们的教会礼拜,当他们来的时候,我们期望他们能融入我们,学习说我们的语言,并以我们习得的方式敬拜上帝。
扎根真理
彼得对哥尼流和其他聚集在他家里的非犹太人说:“众先知也为他作见证说,凡信他的人,必因他的名得蒙赦罪”(43节)。
然而,认为彼得在得见异象之前是一个墨守成规、受传统束缚的犹太人,那就错了。彼得所住的房子表明彼得已经准备好接受上帝即将启示的真理。因为他所住的不是别人,正是硝皮匠西门(9章43节;10章6节)。
请记住,这异象及其含义的核心在于区分洁净与不洁净。因此,最能说明问题的是,彼得在领受这异象时,正住在一个被正统犹太人视为不洁净之人的家中。硝皮匠是处理死尸(也就是不洁净动物)皮的人。利未记11章规定,凡接触死尸的人到晚上都是不洁净的;根据律法,所有不洁净的人都像麻风病人一样,都必须留在营外,与神子民的群体隔绝,直到他们洁净为止。
彼得非常了解关于不洁净的律法,正如他抗议时所说:“主啊,万不可!” “凡俗物和不洁净的物,我从来没有吃过”(第14节)。多么讽刺!他声称遵守一条过时的律法,以此作为违背上帝新诫命的借口。
如果彼得如此热衷于遵守律法,他为什么要和一个按照同样的律法是不洁净的人待在一起呢?彼得显然从耶稣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耶稣曾触摸过麻风病人,在餐桌上与税吏交往,甚至还与妓女为伍。彼得并非势利眼。当耶稣严厉斥责法利赛人,指责他们虚伪地专注于礼仪和仪式的洁净时,彼得就在场:“你们法利赛人洗净杯盘的外面,里面却盛满了勒索和邪恶。无知的人哪!”造外面的,不也造里面的吗?”(路加福音 11:39-40)耶稣说,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内心是洁净的还是不洁净的。法利赛人是不信的人,和所有未曾经历过上帝宽恕和内心道德转变的非基督徒一样,他们是不洁净的。
彼得从与耶稣的接触中学到,在被视为不洁净的犹太人家里吃饭,没有任何问题。现在,他必须采取下一个合乎逻辑的步骤。一个被认为是不洁净的犹太人和一个被认为是不洁净的外邦人之间有什么区别?彼得必须明白,两者之间没有任何区别。如果硝皮匠西门在基督里是洁净的,那么罗马百夫长哥尼流以及任何其他相信基督的人也同样洁净。因此,彼得对待硝皮匠西门(犹太人)和对待入侵部队代表哥尼流(外邦人)的方式应该没有任何区别。如果他能进入西门的家并与他一起吃饭,那么他也必须准备好进入哥尼流的家与他相交。彼得必须明白,如果所有基督徒都处于同等地位,那么他就必须以同样的方式对待他们所有人。他必须一视同仁地对待他们。
过去,许多优秀的基督徒都犯了严重的错误。例如,在我们自己的国家,许多优秀的基督徒都想向原住民展现他们的同情心和基督的爱。因此,他们接待原住民到家中做仆人。我想,他们一定尽力以仁慈和体面对待他们。他们提供美味的食物,甚至努力教育原住民仆人。然而,当原住民尽管付出了这么多,却突然逃回其传统社群时,他们会深感震惊。他们会想 “真是忘恩负义!”。但事实是,这些优秀正派的白人基督徒中,至少有一些人,尽管意图高尚,却表现出居高临下、居高临下的态度。他们认为自己与原住民的关系,就像仁慈的主人对待享有特权的仆人一样。
这种令人遗憾的心态与许多基督徒的心态并无太大区别。许多基督徒对来到教会的其他移民关系友好,但仍然认为他们有权单方面决定教会大家庭在生活上的安排。
如果我们真的想追随彼得的脚步,那么显然我们不能只向符合我们自身文化传统的人传播福音。我们必须跨文化地传播福音。这段经文对你我意味着什么?它提出了一个挑战:你正在怎样通过运用福音,去赢得来自其他文化和种族背景的人们?
使徒行传第二章是第一阶段——圣灵浇灌在犹太人身上,由此产生的教会群体完全由犹太基督徒组成。使徒行传第十章是第二阶段——圣灵浇灌在犹太人身上,教会,也就是神的子民,现在由犹太基督徒和外邦基督徒组成。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聚集在哥尼流家里听彼得讲道。也许圣灵浇灌在30个人身上,或者那天有40人甚至50人被带入神的国度。
你的教会有哪些机会与来自不同文化或背景、尚未加入教会的人们建立联系——这些人可能已经准备好聆听耶稣并追随他?
圣灵是否在激励你——就像祂激励彼得一样——去向那些祂已经准备好聆听和相信的人分享耶稣,就像你自己认识并爱他一样?